黑色看似枯燥乏味,但在印刷與設計中卻必不可少。若運用得當,將取得很好的效果。黑色在印刷中有各種類型,如四色黑就是由普通黑色、青、品紅和黃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較普通黑色為深,且看起來不像灰色。印黑白相片的時候,四色黑更屬首選。
但四色混合的黑色不適合於文字設計,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因為文字或會出現汙黑,甚至在印刷時出現色彩錯位的問題。所以,設計細小線條或文字時,推薦使用100%的純黑而不是四色混合的黑色。
什麼是彩色印刷?其實非常容易理解,彩色印刷就是區別於黑白印刷或者單色印刷的印刷方式,可以印刷出色彩多樣的圖片或者文本。彩色印刷並非發源於現代,早在古代,彩色印刷就存在於人們的生活和宗教藝術當中。
現在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彩色印刷全面進入日常生活和工業領域,數碼印刷更可以高效率地印刷出色彩多樣的圖片或者文字。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平面廣告、海報、照片,都可以通過彩色印刷大量地生產。
印前技術是印刷行業的專用詞彙,指印刷前所需要的準備和工藝流程。這包括了製作印刷板、設計圖樣、圖樣輸入印刷設備等等過程。常見的印前流程為:圖像掃描 → 影像處理 → 圖形繪製 →文字整理 → 圖文編排 → 輸出。其中有排版、編輯、打樣、校對、最終審核等過程。現代印刷行業中,印刷圖樣以電子形式出現,由設計軟體產出,使得現代印刷的印前技術更為精確和高效率。
作為亞洲最為繁榮的城市之一,香港在商業和製造業上都發展蓬勃。得益於龐大的市場需求與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香港印刷產業十分興旺。從印刷技術到設備,香港印刷行業都領先於亞洲其它地域的同行,並能夠滿足客戶嚴格的要求。
近幾年的印刷技術中,尤以數碼印刷最為領先,在成本效益、生產時間上都有很大的改進,使得印刷精確度提升,讓印刷產業獲益良多。另外,香港印刷機非常現代化,引進先進的電腦作業系統,配合經驗豐富的業者,將印前、印刷、印後的工序,有效率地連結起來,工作表現天衣無縫。先進印刷科技與專業的經驗是香港印刷業的優勢與繁盛的推動力。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經常會看到A4紙張,A3紙張這樣的紙張規格,那麼這些紙張規格從何而來,它們制定的標準是什麼?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做簡單介紹。
目前國際通用的紙張規格標準是以紙張裁剪後的尺寸作為定義標準,此標準源自德國。目前大多數國家都採用ISO 216標準來定義紙張尺寸規格。此標準把紙張尺寸分為A、B、C三個系列。例如我們常見的A4紙張就是屬於A系列中的一種標準尺寸,大小為210 × 297mm。
柯式及數碼印刷也採用國際通用紙張標準。在印刷中,選用合適的紙張大小非常重要。使用者可以根據內容和應用場合選擇適合的紙張大小,原則上能滿足實際需求也不浪費紙張為最佳。常見的A、B、C系列紙張都可以用於柯式及數碼印刷,A、B系列最常見,C系列通常用於信封製作。
作為一種印刷方式,數碼印刷廣泛應用於工業印刷領域。在數碼印刷中,顧客對色彩的需求精細,對產品精美程度的要求高。如何能夠做到既節約時間,又能產生完美結合的配色方案,是數碼印刷中的一大要點。
針對這一點,不同的公司開發出針對數碼印刷的完美配色方案。其中一種是使用Pantone配色系統以及經過千萬使用者檢驗的色彩推薦,Pantone使得數碼印刷的配色變得容易且出色。Pantone已經成為全球色彩的通用標準和「語言」,與數碼印刷結合後將產生良好的效果,並使得數碼印刷向完美印刷踏進一步。
雕版印刷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印刷術。世界上現存於世最早的印刷品要追溯到公元220年。而最早的雕版印刷書本則是公元868年的《金剛經》。
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9),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技術上的一個質的飛躍。活字印刷術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手工抄寫。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世界印刷術的發展,並對人類的文化傳承產生了深遠影響。400年後,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1397-1468)發明了歐洲最早的鉛版活字印刷術。
柯式印刷也叫平板印刷,是由德國人Alois Senefelder在1798年所發明的。柯式印刷是目前最常見的印刷術之一。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印刷已經進入了數碼印刷新時代。數碼印刷是將電腦文件直接印刷在紙上,數碼印刷優點眾多,它無需製版,修改方便,且立即可取。
常見的裝訂書刊的方式有三種,依照成本高到低順序是「精裝」、「膠裝」、「騎馬釘」,一般書刊普遍使用膠裝。
精裝書刊在裝訂裡可是變化性最多而且工序最複雜也是最昂貴的裝訂方式,通常都被運用在較高檔的書籍,例如百科全書、字典、畫冊、聖經或是一些特殊產業的書籍上。因為裝訂方式的不同可以讓精裝書刊可以長久保存,而且附有極高的蒐藏價值,在翻閱上也非常便利,所以只要客戶希望提高這本書的精緻度與保存價值,幾乎都會選擇此種裝訂方式作業!
精裝種類有分為三種:硬殼精裝、軟皮精裝與線圈精裝。
書背呈現的型式有分兩種:一種是圓背精裝,另一種是方背精裝!
■ 精裝
精裝本是所有裝訂種類中,程序最複雜也是最昂貴的。在其程序中,包含了封面和內頁兩部份;封面所使用的材料,大多為印刷後的薄紙封面褙糊厚紙板;內頁則包含了內頁及扉頁(蝴蝶頁)。扉頁乃是介於封面和內文之間,除了有裝飾作用外,也是用來強固封面與內頁的,所以需要較堅韌的紙張。
精裝的裝訂流程為:整紙 → 摺紙 → 台數套合 → 穿線 → 上膠 → 三面裁修 → 固背襯飾 → 貼合封面 → 壓溝定型 → 品檢 → 包裝。
■ 膠裝
膠裝也是常見的裝訂法,乃將摺好的台豎依照頁碼一台台的疊起來,以高溫將硬膠溶成黏液狀,利用滾輪帶膠壓於書背上,再與封面黏合的裝訂方式。一般用於頁數較多且封面與內頁紙質不同的書籍、型錄...等。
■ 騎馬釘
最常見的書本裝訂方法。裝訂方式為將摺好的台數,依照頁碼「套合」後,以機器將釘子釘在書本的背脊摺線適當處,最後再經過三面裁修即完成。特別注意的是,騎馬釘的裝訂法,以四頁為一摺,也是最小摺紙單位,所以在印刷品的頁數設計上,需以四的倍數,方能製作。
自家出版是指作者在沒有第三方出版商介入的情況下,利用電子圖書平台自主出版書籍或多媒體產品。通俗地講,即一本圖書從封面設計到營銷宣傳,全都由作家自己說了算,最大的好處在於讓作家獲得更好的報酬。
自家出版有兩種形式:印刷版(也就是我們說的紙質書)和電子版。考慮到印刷版的成本尤其是中國對於印刷讀物的管理規定,電子版圖書成為作者運作自出版的主要形式。2011年,亞馬遜在美國啟動自出版計劃,直接與作者簽約,出版Kindle版圖書,並通過亞馬遜出售。亞馬遜當時公開宣稱,“出版商的倒閉是大勢所趨,是早晚的問題,出版過程中只有作者和讀者是真正必要的角色。”
要自家出版自己的作品其實不難,但要當上暢銷書作家可就非常困難而且各憑本事了。
1.首先研究受眾內容
什麼情況下會去買書?應該是有需求的時候。
此需求不外乎“對人有幫助”或者有”啟發思想“的書”或“說一篇好故事”
2.自家出版成本預算
除了網路平台自出版電子書以外,建議少量數碼印刷書刊,費用不高。
3.印刷問題
一般選擇數碼印刷,上傳PDF檔案,以最低庫存量的方式來印刷,低庫存又不易斷貨或絕版。
4.賣書通路平台:
Pubu 飽讀電子書
PoPo原創市集
Apple
台灣雲端書庫
自己的網站
其他社群媒體平台
5.網路行銷推廣
請親朋好友幫忙分享出書消息,把好的內容投稿到網路平台上,預算夠的話擬定費用做行銷。
a.自己買網域+架設WordPress網站
b.網路自我促銷
c.網路新聞稿發佈兼互動
d.名人和粉絲效應
e.咖啡廳的讀者見面會
f.網路行銷廣告購買
g.在你的書與書之間互連結
6.翻譯
最後一步,找人把中文內容翻譯成英文或簡體字和西班牙文或其他語言
中文、英文、西班牙文人口是世界前三多的
再把翻譯過的書放在這些國家的獨立出版平台賣(會賣到20個國家去)
所謂色彩管理就是結合CIE色度系統及ICC色彩標準,進一步溝通和推算出原稿、輸入端、顯示端及輸出端,在色彩空間中的對應關係,已達到複製結果與原稿顏色的一致性。
也就是所見即所得的一致性色彩目標。
色彩管理機制:
由於不同廠牌、款型的彩色印前設備,輸出的顏色不一致;個人的色彩認知與作業環境的不同,造成色彩有明顯的差異,這也就是需要「色彩管理」的原因。
色彩管理、是將掃描機、數位相機、顯示螢幕、印表機、印刷機等不同的色彩空間,應用設備獨立色彩作為中介色彩空間,使不同設備的色彩表現一致的技術。
在一九九三年以前,各廠商都各自獨立發展自己的色彩管理系統,但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格式,使得資料格式和內容無法相容,導致色彩管理的理念無法實現。
直到一九九三年,由八大電腦及電影像發展商組成國際色彩聯盟,建立了色彩特性描述檔的標準格式,稱為ICC Profile,在這個統一標準格式的運作下,使得色彩的一致性不再是色彩管理的夢魘,ICC Profile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色彩款裡系統在進行色彩轉換時,作為基本標準的資料內容資訊。
色彩管理可分成三個步驟,稱為3C: